晚上离开张疆前,许秋带上了今天合成的三种3D-PDI产物,这些产物在陈婉清开始实验前就已经用垃圾袋打包好,放在楼道了。
然后三人合计了一下各自综述的进度,陈婉清最快,已经完成90%,许秋和韩嘉莹平分秋色,大约完成80%。
看这样子,再有一天的时间,综述的第三部分就能完成了。
返程的校车上,许秋进入模拟实验室II中,拿到了部分实验结果。
三代5系列效率,达到了5.98%,相较于二代5系列的5.41%,提升了0.57%。
此外,最佳适配给体从二代的PCE10重新变更为P3TEA,和一代的一致。
“这是啥意思,脚踩两条船,还反复横跳?”
许秋随口吐了个槽,然后想到了器件性能,不禁摇摇头。
PDI系列真的是太磨人了,效率提升都是一点一点的。
不过,能有所提升,就是好事,至少说明之前设计的路线是正确的。
而且,因为现在每周只能获取3000系统积分,随便用用就入不敷出了,许秋并不能随心所欲的使用模拟实验室II,所以模拟实验室中得到的都是初步的探索结果,目的只是验证路线是否正确。
毕竟,分配给同一个体系的摸索时长不过六到十个小时,还要试验若干种的给体材料。
由于时间流速是同步的,这点时间放在现实,也不过就是做一两批器件。
也就是说,之后许秋在现实中进行实验时,器件性能应该还有很大的改进和提升的空间。
至于当前他设计的这条路径,到第三代3D-PDI分子基本上就是最终状态。
如果算上氮原子位的侧链修饰,也就是5/6/8系列,其实算是开发了四代。
在分子结构的优化上,已经算是比较完善。
最主要的原因是,活性反应位点现在已经全部被占据了,如果想进一步优化,也不是不行,但必须要重新设计分子,从头合成。
很多优化策略是互斥的,比如引入杂原子硒,就不能做湾位侧链修饰,反之亦然。
分析完自己的体系,许秋又看了下学妹的两个材料,现在的器件性能探索还没完成。
他惊讶的发现,两个体系目前最高的结果分别为3.92这个结果,已经非常不错了,和他自己设计的体系相当,拿到最终结果后,甚至可能超过他的体系。
许秋暗自嘀咕,难道3D-PDI是越复杂越NB吗?
退出系统空间,许秋看了看蜷缩在他怀里的韩嘉莹,睡的正香,睫毛还时而一动一动的。
明天做完器件再和她报喜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