许秋没有声张,他想了想,决定请组里的小伙伴们大吃一顿。
之前吃去吃标准都是70元左右一位,这次可以定到100-150一位了。
饭后可以安排桌游或者KTV,到时候看她们的想法吧。
……
一转眼,一周过去了。
这周,许秋补全了他的实验数据,然后一边动笔写文章,一边培养韩嘉莹。
学妹的第一个工作,需要由他带着系统的走完整个表征的流程,这样之后她就能独立的进行研究了。
期间碰到了一个小问题,因为许秋是本科生,部分仪器没有参与培训,也没有直接实验权限的,所以只能以陈婉清的名义进行申请实验。
好在,大部分负责仪器管理的老师比较好通融,见许秋能够熟练操作仪器,并且是本校的学生,便默许了他“无证上岗”。
他也进入模拟实验室II中亲自试验了系统的新功能,总体来讲和他之前所料不差。
之前没有想到的是,模拟实验人员的整个试验操作过程,都会以全息录像的形式保存下来,同时还支持快放、慢放、拉动进度条这些功能。
他可以随时调阅这些实验录像。
这一点,倒是比寻常的实验机器人的功能强大不少。
因为就算给实验机器人安装摄像头,也没办法得到全息影像。
许秋现在暂时没有项目可做,便没有立刻启动这个功能,不然只会白白浪费系统积分。
他之后打算做的非富勒烯体系,现在还只是一个概念,仅有一个模糊的大方向。
具体从什么地方切入,还需要谨慎的选择。
因为一旦确认了具体的研究方向,就要持续的投入精力,怎么也得研究到产出一篇一区文章为止。
假如努力的方向错了,只会事倍功半。
到目前为止,他文献虽然读了不少,但大多数都是浅尝辄止。
现在要做的事情,是对现有的非富勒烯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。
至少要知道其他研究者都做了些什么工作,不重复造轮子。
想到这里,许秋灵机一动。
他可以写综述啊。
而且,一月份考试月结束,在学校放假期间,大部分的公共仪器平台都是不开放的,做实验很不方便,趁这个时期,写综述时机刚刚好。
不过,综述通常是编辑约稿的。
也就是编辑主动发信给一些相关领域的大佬,让他们写一篇综述文章,总结下近期领域的进展。
直接投稿的话,一般不收。
当然,凡事无绝对,也不是不能运作,这就要看魏老师的关系了。
他搞科研这么多年,多多少少有点人脉关系,认识一些人。
编辑不主动过来找,也可以主动出击去找编辑约稿。
许秋的要求也不高,不追求这类的综述顶刊,能发AM子刊AFM这类的就差不多。
怎么说AFM也是一篇SCI一区,还可以顺便完成系统任务,反正它也没说发综述不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