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大宋这边呢?
大宋这边把钓鱼、凌霄二城所有兵力都算上,也不过一万四千人。
一万四对二十六万,不但打赢了,而且还是大胜。
不但是大胜,还把神臂城、青居城、牛头寨、礼义城四座山城收入囊中。
不但收了四座山城,还从开打之前的一万四千兵,变成了打完之后,赵维一算...嚓!!咋变四万多了呢?
越打越多,你说气不气人?
这样的战果,别说实现,你就是现在让赵维,让文天祥他们再做梦梦一遍,也是不可能的啊!
那么,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?不应该总结一下吗?
而且,抛开结果,只看战役的过程,对于这个时代的军人来说,本身就是一件无法理解的事情。
这么说吧,速不答也好,张珏也罢,他们的战术战法是很传统的。
大兵团作战,直击要害,战略目的简单粗暴,打凌霄就是打凌霄。攻城就是攻城。
其间夹杂计谋韬略,或者奇兵奇谋,也是为大战略做辅助。
可是,反观这场战役,宋军一方,并没有大兵团。
速不答一直在找宋军主力在哪里,可宋军其实就没有主力,完完全全的反其道而行之。
从一开始就是以小股部队为主,战略目标倒是有的——解救凌霄城。
可是,当战役一打响,这个目标却一直在变。
从解救凌霄之围到保住神臂城,再到试探性地压迫重庆。
等速不答神臂城的十万兵一回重庆,马上又变换方向,转战宜宾,吃掉了速不答。
而且,战争投入也是一变再变。
一开始,只有血头军和望乡营在动,川军主力还是驻守钓鱼城,保护大本营无失。
可是,打着打着,到了最后,钓鱼城甚至未留一兵一卒,倾巢而出。
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局面?为什么会反应这么快?这才是值得总结了。
凭着对战争本身的嗅觉、张珏和几位相公隐隐觉得,他们可能是摸到了一套全新的战法和战术理念,这将成为大宋在巴蜀生存下去的关键。
而事实上,哪是摸到了一套新的战术理念?他们是摸到两套超越这个时代的军事思维。
首先,是战术上了。
换一个后事懂军事的人来看这场战役,这就是典型的多兵种协同作战VS大兵团密集攻防的典型案例嘛!
而且是完虐的那种。
为什么这么说呢?
因为速不答无论从指挥系统,到情报系统,再到兵种协同,和宋军都不是一个层面的,差了好几个维度。
宋军这边有锦衣卫的情报支持,而且是全方位的情报支持。
投入的兵力虽少,可是这里面有炮兵、特种部队、游骑兵、水军和常规步兵。
谢明的骑兵携带炮兵游击敌方薄弱部位,血头的特种兵深藏敌后,用心理战和小范围骚扰击溃敌方士气。
张珏的水军、步兵则是摆出各个态势,配合小股部队达到战略目的。
甚至还有人民战急的成分在里面。
别忘了,赵维用土改和白银生生稳住神臂城,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。
至于指挥系统上面,更不是一个层面上的。
速不答还是一将指挥三军,可大宋这边呢?是这个时代的几个顶级头脑在集体发力。
情报上也是如此,速不答的情报仅限于军事上的。可是大宋的情报无所不包无所不含,除了军事上的,其它也巨细无余。
泸州、重庆、益州各城的民情、官员,甚至有多少田地、多少奴户、汉人比例是多少,都在锦衣卫的掌控之中。
没有赵孟禧的情报,赵维会抓的那么准?当天到泸州,当天就宣布土改吗?
总之,这一仗,在宋人眼里很意外,可是在后世看来,属于顺理成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