萩城下,大顺军的表演也开始了。
工兵已经在那片平原和萩城城下町之间,趁着冬季枯水期的优势,搭建了四座浮桥。
三千多主力渡河在城下町列阵,做出总攻萩城的态势。一千兵力在乙山下列阵,守卫浮桥一线。剩余部队驻守在乙山山丘上。
军舰一分为二,开始了从围城开始最猛烈的一次炮击,做出了一副终于集结齐备了部队,开始猛攻萩城的态势。
只是,雷声大,雨点小,炮击虽猛,可是步兵并不进攻,而是缓慢列阵整队。
已经爆发战斗的山丘上,散兵们用射程很远的火枪,一个个地击杀着爬山攻击的倭人。
直到发现倭人从侧面绕后时,这才“惊慌失措”地从山丘上退下,退到了后面。
登上山丘的山县昌贞立刻武士登山驻守,扼守此地,便于后续主力通行展开。
登到山顶的那一刻,他眼中的大顺军部署,是这样的:
在城下町准备攻打萩城的大顺军主力,发现后面出现的敌军,留下了少部分兵力和一部分骑兵,监视威胁萩城。
其余主力渡过浮桥,前往平原处列阵。萩城山乙之上,驻扎了大量的部队,只要那里攻不下来,萩城之围就没有解除——因为大顺军可以从靠海的萩城山甲处,渡河攻打萩城,而萩城山乙正是绝佳的掩护。
山县昌贞自认很幸运,虽然损失了一百五十多名武士,却终究攻下了这座山丘。
他对大顺军的守山守城能力,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,心有余悸。
当即将前锋赶来的士兵全都集结在了山上,务必要在毛利宗广的主力来到之前,坚守住这座至关重要的山丘。
然而,大顺军的反应有些迟钝。
他们没有立刻组织步兵反击,而是将大量的大炮在山下的平原集结,原本攻城的部队也开始慢慢撤回。
“唐人无非依仗火器之利。若无大炮,他们不会打仗。”
做出了这样的判断,山县昌贞命令各部不得出击,死守山丘,控制山丘通往后方的道路。
奔驰而来的毛利宗广感到之后,山县昌贞松了口气,遥指着远处还未陷落的萩城道:“此围,可解矣!”
毛利宗广也登上了这座山丘,看着大顺军的列阵,抚掌大笑道:“唐人愚蠢,果不知兵。无非是依仗船坚炮利而已。”
“他防守虽强,可我大军在此展开,未必去攻。只是威胁他侧翼,他如何敢再去攻打萩城?”
“既不攻打,互相对峙,岂能持久?他岂不只有退兵一途?”
“萩城解围若成,皆赖山县君之力。若是之前畏惧埋伏,瑟缩不前,唐人有所察觉,固守此山加派兵力,事恐不妙矣。”
夸奖过当机立断攻下这座山丘的山县昌贞,毛利宗广却也知道,这只是解围的第一步。
之前山县昌贞攻打这座只有百余人驻守的小山,一个大顺军都没打死,自己反倒死了一百五十多人。
大顺的火枪打的很远,而且打的很准,远不是他们手里的铁炮所能比的。
想要对阵击败大顺军,不太现实。毕竟大顺军是守方,而他们是攻方,大顺这边还站着对面的山丘,这种进攻必要伤亡极大。
他所能做的,也就是将部队在这片平原下展开,做出威胁大顺军侧翼的态势,迫使大顺军放弃攻击萩城。
或者,大顺军主动进攻,他处在防守,这样他就能有优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