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代十国的国都,或者陪都,跟宋朝以后不是一回事。
宋朝是因为北方的威胁,不得不将整个国家的军队,都集中在黄河一带,形成了一个虹吸的经济带。
开封府的发达,是建立在庞大的漕运,巨大的民生负担上的。
明朝的中央集权,让皇帝手中的权力得到了最大化,国都成为了集政治,经济,军事为一体的首都。
后世的满清,新华夏,更是将中心城市的职能发挥的淋漓尽致。
当然,虹吸效应也更吓人。
但是在这个时候,国都的作用相对比较单一。
隋唐时期,偏隅一地的长安因为关中的水土流失,人口的增长,已经承担不起一个首都的职能。
隋炀帝就迁都雒阳。变成了事实上的长安,雒阳,江都三个国都
唐朝时期,长安和雒阳就轮流作为国都。
宋朝初立,虽然因为前朝的原因,国都设立在开封府,但是此时的宋朝只是一个地方政权,开封府实际上承担不起当国都的职能。
别的不说,开封府四周没有山,易攻难守,当国都就需要大量的军队驻守。
只是因为赵匡胤要迁都,把开封府视为自己基础的赵光义就把他给害死,然后赵光义就再也没有提过迁都之事。
而他的后代,哪怕是硬着头皮,也不提迁都,一直到皇帝妃子公主都被掠到东北为奴为娼。
如果976年,按照赵匡胤的意思迁都雒阳,还会不会如此被动?
这件事在后世赵德昭也分析过,如果国都在雒阳,金国绝对不能做到长驱直入。
哪怕国都依旧被攻占,也会多耗费金国几分力气。
当然,这一切都是假设的推断。
但不管怎么说,逐渐将政治,经济,军事中心转移到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,总比开封府要强。
雒阳现在虽然是西京,但实际上经历了五代之后,那里已经衰落的不成样子,一个曾经百万人口的大都市,如今人口不足三十万。
更主要的是,雒阳周边的山林因为雒阳城屡次破坏,屡次重修,已经被砍伐一空。
周边没有山林,没有木材,又没有大型运输器械,可以从外地运输,雒阳城的重建,就格外艰难。
虽然雒阳城一圈都是山,适合当国都,可是现在大宋根本没有财力物力重建。
赵匡胤设立汉京,虽然有些出人意料,但是满朝文武没有一个反对的。
因为朝代更迭太快,这些文武大臣们也想多条后路。
作为华夏第一坚城,襄阳在心理上就能让人觉得安全。
而且,这里仅仅是个退路,并不是说设为汉京,国都就一定要搬过去。
最开心的当然就要属一批既得利益者,也就是要被派遣到汉京为官的官员。
拓建城池,可是这个时代油水最大的工程啊!
接连几天,除了正月二十九那天,赵德昭跟随赵廷美一起去宋家送聘,赵德昭就一直在跟各个官员打交道。
这里面,有两个官员引起了赵德昭的注意。
一个是兵部郎中卢多逊,一个是转运使沈义伦,因为这两个人,都担任过北宋丞相。
沈义伦精通算数,赵匡胤担任节度使期间,他一直掌权财政大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