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只是为我们自己的产品供应原材料,加上国家规定,雇工不能超过7个人……”
“国家没有规定……”
刘春来叹了一口气。
雇工超过几个人就算是剥削,属于资本家的事情,他曾经跟朋友一起喝茶的时候,也听过。
后来因为好奇,还专门去研究过这个问题。
改革开放之后,国家从来没有出台过政策,或是明文规定过雇工必须限制在多少人以内。
最终,唯一能查到的,1975版的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》第23卷里有这么一段话:按照假设,必须使用两个工人,才能依靠每天多出来的剩余价值来过工人的生活,即满足生活必需的要求。在这种情况下,生活目的只是维持生活,而不是增加财富;在资本主义生产下,增加财富是前提。为了使生活只比一个普通工人好一倍,并且把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一半转化为资本,就必须把预付资本的最低限款和工人人数都增加为原来的8倍。
这只是马克思举的一个例子。
可在改革开放初期,一切都是以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,国家没有明确的文件,所以很多地方就以这个为衡量标准:雇佣7个人或8个人,就成了是否是剥削的标准……
正因为刘春来研究过。
所以这年头,宁愿以大队的形式去搞,而不是自己去个私人企业。
太难了。
傻子瓜子就是最明显的。
也不是领导干部们想要针对谁,而是都拿不准。
一直到87年,中央“5号文件”出台:允许存在,加强管理,兴利抑弊,逐步引导。并明确指出: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,在商品经济发展中,在一个较长时期内,个体经济和少量私人企业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。
这才让关于雇佣多少人的争论停止了下来。
可那个时候,姓资姓社的争论,却依然激烈。
最终要等到老爷子南巡,从那之后,国内的民营经济才开始快速发展。
顾学勇父子,田明发等人都看着刘春来。
杨小乐可不是原来啥都不懂的人。
他很多时候,甚至都在分析,刘春来究竟有多狡猾,作为一个大队长,村办企业也是属于集体产业,自己在里面有股份,却又是集体所有制的企业……
“这其实不重要。重要的是能保证质量,降低成本,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市场经济下的竞争,快速发展壮大。”
刘春来显然不想讨论这个问题。
整个冶炼厂,规模真的不大。
就是废料,也足够了。
当然,也有从铜厂里面购买的质量更好的铜锭,不过是加在废料里面,以此来提升材料品质。
看了后,心中也就有了底。
顾学勇父子,一直都期待着刘春来跟他们谈合作的事情。
刘春来并没有因为看了厂,就明确给出什么,又去看了他们的中转仓库等,最后才一起去了饭店,认真讨论合作的问题。
沪市。
“什么?刘村长去安海镇了?”
郑倩终于从冯雁秋跟白紫烟的口里得到了刘春来的行踪。
满脸惊讶。
刘春来这是什么意思?
之前表现得丝毫不感兴趣。
难不成……
即使明知道白紫烟不待见自己,依然耐着性子问了一些详细情况。
“回安海镇?郑总,咱们这不谈生意了?”
杨春荣也没想到,郑倩居然直接找自己,要求带她去安海镇。
不跟刘春来谈生意了?
这可是几千万的生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