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广也是满头雾水,小声嘀咕道,“神神秘秘的,搞什么名堂?”
柳沧海耳力非凡,王广嘀咕的声音很小,但他还是听见了,丝毫没有在意,望着腾蛇峰的方向读起书来。
“凡学之道,严师为难。师严然后道尊,道尊然后民知敬学。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:当其为尸,则弗臣也;当其为师。则弗臣也。大学之礼,虽诏于天子无北面,所以尊师也。”
“善学者,师逸而功倍,又从而庸之。不善学者,师勤而功半,又从而怨之。善问者如攻坚木,先其易者,后其节目,及其久也,相说以解。不善问者反此。善待问者如撞钟,叩之以小者则小鸣,叩之以大者则大鸣,待其从容,然后尽其声(7)。不善答问者反此。此皆进学之道也。”
……
读书的声音并不是非常大,但是传播的距离却非常远。
秦名突然听到柳沧海读起书来,心里极其纳闷,“嗯?这……不是来找狗,让狗闻下气味,帮忙找人的么?怎么突然在这深山老林里读起书来了呢?”
王广也是非常不解,但是慢慢地他发现,这读书声非同一般!
他以前读书的时候,语文成绩最差,中考、高考语文都没有及格,幸亏他其他几门科目的成绩挺不错的,才有机会考上警校!
可他听到柳沧海的读书声,竟然就直接明白了读书声中的意思,而且还并非是那种硬性灌输,而是像他自己把这段内容读了无数遍,自己从中领悟出来的一样!
秦名都几十年没接触到这些之乎者也的东西,他也不仅听懂了柳沧海读书声里的意思,还从这些意思当中引发了一些对现在的思考。
“第一段讲的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师道尊严,中华民族的尊师重道就是从这里来的,教师在古代受到尊重,成了一种重要的礼节,即使在国君面前,也可以不受常礼的约束而受到特殊待遇。尽管该种特别礼遇是有限的,但毕竟体现了古人对老师的重视。”
“在这个问题上,可以说是今不如昔,现在在好些地方,师道不仅不再尊严,并且教师的地位、待遇也远远落到了官员们、职员们、商人们、演员们等等等等的人群之后,诸多困扰着教育的问题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。这与咱们这个教育历史悠久、教育制度和思想发达的古国不太相称,也与日后的发展不大相称。”
“所以才会出现陈龙、陈虎两兄弟,将昔日老师打得性命垂危的情况!”
秦名听完柳沧海读的一段,脑海中就冒出这么多想法,眉头顿时皱成一团,同时心里对陈龙、陈虎两兄弟,之所以做出这种事的社会根源,有了更深刻的认识。
第二段讲的是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。
王广也收获良多。
“善于学习的人,老师费力小,而自己收到的效果却很大,这要归功于老师教导有方。不善于学习的人,老师费力大,而自己的获却很小,学生会因此埋怨老师。善于提问的人,就像加工处理坚硬的木材,先从容易处理的地方下手,然后对对节疤和纹理不顺的地方,时间长了,问题就愉快地解决了。不善于提问的人与此相反。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,就像撞钟一样,轻轻敲击则钟声较小,重重敲击则钟声大响,等钟声响起之后,让它的声音响完。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与此相反。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。”
王广虽然不是老师,也从来都没有当过老师,但是却对如何当个好老师,有了极其深刻的认识。
“将老师的应答比作敲钟,这是个很不错的比喻。敲钟者应当了解钟的特点和性能,然后以适当的方法去敲击。了解钟是前提,掌握敲钟的技巧次之。没有对钟的特点、性能的熟悉,技巧本身就无从谈起。因此,敲钟是一个双向的过程,老师回答学生的提问,同样也是一个双向的过程,需要对学生的问题、心态等等有较准确的把握,答问才会说到点子上。”
“从学生的角度说,也同敲钟一样,倘若是好钟,用不着重重地敲和反复地敲。常言道,响鼓不用重捶。这就要取决于钟、鼓本身的性能了。破钟、破鼓,共呜不好的钟、鼓,无论怎么敲,声音都不会洪亮,不会声若雷呜。就人而言,有两方面的因素影响到接受老师的指点。一是本身的悟性,一是已掌握的知识水平。这两个方面总是相互关联的。光有悟性,缺乏必要的知识作支撑,便找不到立足之处;只有满肚子书本知识,不能将它们融会贯通,知识就成了摆设和点缀。”
“所以做一个好的敲钟人不容易,同样,做一个好的钟也不容易。好的敲钟人遇上好的钟,自然是天作之和的美事。”
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