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初二晚上进行了报导外,之后的日子再无相关报导,终于在正月十五最后一站瑞士站的时候,《新闻联播》进行了收官报导。
李爸李妈凑在电视前紧张地看着,生怕错过每一帧画面,可是迟迟没出现儿子的画面。
李亦儒终于出现了。
电视画面中,就听大领导跟瑞士某领导亲切地介绍:“这是我们国家非常年轻的一位学者。”
就见某领导面色一惊,仿佛不敢置信。
紧接着,画面一转,新闻联播主持人又道:“下午的行程,考察团一行在XXX的陪同下参观了瑞士的宝玑总部,宝玑总裁马克·海耶克对我国青年学者李亦儒大加赞赏,并赠送礼物……”
李妈瞬间怔在了原地:“礼物?”
李爸也是一声惊呼:“青年学者?”
父母的关注点果然不一样。
“我儿子真的成为学者了?”李爸有些恍惚,毕竟学者这个词,特别高大上,而且来得太突然。
初二那天,《新闻联播》介绍李亦儒的时候,还用18岁的学生代表来描述李亦儒,可短短不到两周的时间,这次再描述李亦儒的时候,就用了“青年学者”这个称呼。
很明显,这期间发生的诸位教授力挺“轴心时代理论”这件事情,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!
其实,京视《新闻联播》撰稿人对于青年学者这个词应不应该用在李亦儒身上也叫不准。
你要说可以称李亦儒为学者,但李亦儒从学生到学者这个过程太快了,太简单了,直播的时候随便一谈,嗯,理论!
这学者弄到手里的过程,总让人觉得有些不郑重的感觉。
但要说李亦儒不配拥有学者这个名称,可他的确提出了完整的理论,而且,业界大牛们纷纷力挺啊!
说句难听的,有几个学者发表观点,能得到那么多学界大牛鼎力支持的?这么看的话,李亦儒不仅仅配得上学者这个词,而且还得是顶尖学者。
因为出国考察学习,撰稿人于是毫不犹豫地就把学者这个词安在了李亦儒的头上,毕竟这是咱高考教育体制下培育出来的优秀人物啊!这个值得细品啊!
这段新闻播完之后,李爸连忙打开电脑,搜索了一下学者的定义:
【学者,属于社会学概念,有广义、狭义之区分。广义的“学者”:系指具有一定学识水平、能在相关领域表达思想、提出见解的人。狭义“学者”:指专门从事某种学术体系研究的人。】
李爸想了想,嗯,儿子配得上这个称号!
砰砰砰!
家门被敲响了,是隔壁老林。
老林:“老李,你家儿子发达了啊,不仅仅上了《新闻联播》,而且还得到了外国友人的礼物!”
老林这话刚说完,王姨也走出电梯喜气洋洋地过来:“我来看看学者的妈妈怎么嘚瑟的,哈哈!”
……
李妈正在给儿子打电话,她对送礼物的环节很感兴趣,李亦儒一五一十地进行了解释。
在瑞士站的时候,大领导将李亦儒作为了重点介绍对象,仿佛表扬李亦儒,就是在表扬华国中学教育一样,为了突出华国教育的可取之处,所以格外介绍李亦儒的成绩。
本来李亦儒个人能力就强,大领导只要如实阐明就足够让人震惊的了,如果再稍微进行艺术夸张一些呢?
结果,对方某领导看李亦儒的眼光都充满着哈喇子,并认为这来自东方的小伙子身上仿佛有着神秘的力量,仿佛21世纪唯一的大文豪就在眼前一般。
于是,该领导和宝玑的总裁商量后,送给李亦儒一款纪念款腕表,表背上铭刻了【赠:李亦儒】几个汉字。
李亦儒拿到这块表的时候,感觉特夸张。
如果他功成名就,达到了托尔斯泰的地步,那没问题,你别说赠表了,你赠一处庄园,他都敢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