顾炎武(1613年7月15日—1682年2月15日),南直隶昆山(今江苏昆山)人,本名绛,乳名藩汉,别名继坤、圭年,字忠清、宁人,亦自署蒋山佣。
南都败后,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,改名炎武。
因故居旁有亭林湖,学者尊为亭林先生。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、经学家、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,与黄宗羲、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“三大儒”。
顾炎武一生辗转,行万里路,读万卷书,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,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,被誉为清学“开山始祖”。
顾炎武学问渊博,于国家典制、郡邑掌故、天文仪象、河漕、兵农及经史百家、音韵训诂之学,都有研究。
晚年治经重考证,开清代朴学风气。其学以博学于文,行己有耻为主,合学与行、治学与经世为一。诗多伤时感事之作。
就是他提出了:保国者,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;保天下者,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。
不仅如此,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,他从“明道救世”的经世思想出发,还萌发了对君权的大胆怀疑。
他虽然还未直接否定君权,未能逾越封建的藩篱,但他这种怀疑君权、提倡“众治”的主张,却具有反对封建**独cai的早期民zhu启蒙思想的色彩。
顾炎武的思想接近君主立宪制,当然君主依旧有着实权,但是有了限制,很多事情要与他人商议,不再是一人专治。
刘元昭明白后世变化,虽然他现在是帝制,但日后肯定要变革,不变就会被消灭。当然,现在他不能说,要慢慢做。
所以刘元昭他决定先在南方掀起儒家新文化运动,主打对象就是孟子荀子中的重民轻君思想,推翻特权阶级。
同时,兴起法家思想,提倡法制,保证个人财产安全,法律的公平公正公开等等。
不过这些都是提前布局,现在最重要的是平定东亚,重新带领华夏登顶世界第一。
土谢图汗部的衮布,就是刘元昭称帝后的第一块垫脚石。
衮布在让黄文林警告刘元昭之后过了十天,衮布得知刘元昭依旧待在归化城,并且还派兵北上。
他大为震怒,当即领兵三万余骑兵南下,攻打刘元昭。
刘元昭车步骑各一营,加上五千察哈尔部的骑兵,一万五千人与衮布交战。
两军在今天的赛音山达附近相遇。
刘元昭只让车营列阵,近卫队与步兵营都在战车营里待命,骑兵营与察哈尔部骑兵在两翼布阵。
随着号角声响起,对面土谢图汗部两万余骑兵呈弧形冲来,刘元昭领两翼骑兵后撤,同时下令炮兵准备开炮。
两翼的骑兵在后撤之后,往两翼展开,向上延伸,战车营如用躯干,两翼骑兵如同双臂,刘元昭这是要把衮布的大军包围,一战歼灭。
衮布毫不知情,他只是看到刘元昭的骑兵撤退了,留下一堆车子。
只见土谢图汗部的骑兵进入三百步距离,车阵里的炮兵便开火了,不出意料之外,土谢图汗部的前排骑兵乱做一团,人仰马翻,就连后排也受到了影响。
不过他们还没慌乱,在将领的指挥下,两万余骑兵一分为二,向两侧移动。